高雄市企業永續經營協會
登山隊活動通知
古道第二部曲-浸水營國家步道
集合時間:100年5月29日(星期日)上午5點30整
集合地點:九如路科工館南館門口
行 程:科工館(5:30,搭乘20人座小巴)→88快速道路→沿山公路→大漢山產業道路23.5K(8:00)→浸水營古道入口(8:15)→浸水駐在所遺址(10:00)→出水坡駐在所遺址(11:20,午餐休息1hr)→木炭窯→新姑仔崙駐在所(15:30)→溪底營盤遺址(現為苗圃,16:00) →姑仔崙吊橋(16:10)→台東大武加羅板部落上車(17:00)→東港佳珍啖海產(19:00)→科公館(21:00)
全長約20公里,從標高1,450M處開始往下健行,全程約8~9小時,路途雖然遙遠,但林道平坦,林間涼爽舒適,不必擔心體力無法負荷。
活動費用:1,000元(含車資、飲水、保險、午餐、晚餐)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5月25日止(報名時請填妥報名表一併繳費,名額以20人為限,額滿恕不再接受報名)
裝 備:登山鞋、永續背包、綁腿(預防螞蝗)、長袖衣褲、雨衣、手電筒(或頭燈)、登山杖、護膝、碗筷(中餐煮麵)、小杯(喝茶)、樟腦油(驅蟲)
說 明:
浸水營古道西起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越過中央山脈到達台東縣大武,早年原住民即利用這條山路往來於東西部。清道光時期,西部的平埔族馬卡道人也開始藉由古道集體遷居到東部的大庄及卑南一帶,然而當時除了平埔族和原住民外鮮少人注意到這條越嶺道的存在。
清同治13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使得清廷展開了闢建開山撫番道的工程,在接連著幾條可通達後山的主要道路完成後,光緒8年(1882)周大發督導南路屯兵三營興工,也正是修築這條長約47公里的平埔族人遷移之路。由於古道的起點附近有清朝屯軍的三條崙石頭營,所以清代地方志中記載此官道為「三條崙道」。
清光緒18年,台東知州胡鐵花(胡適的父親)當時便是利用這條古道過去台東述職的。
日據時期,於明治39年(1906)起日本人8次修建清朝的三條崙道,使之成為鎮壓排灣族的理蕃道路,也因為道路經過最高的警備據點為浸水營,並將古道改稱為浸水營越嶺道。
1968年國防部在大樹林山(大漢山)設立雷達站,並把戰備道(大漢林道)延伸到山頂。車路的開拓使山區交通轉為便利,但也對古道產生巨大衝擊。浸水營古道西段實際上已經大幅消失,僅剩東段可供健行。
貫穿五世記台灣人文史蹟的浸水營古道,沿線留下30多處史蹟,為台灣壽命最長、使用最為頻繁的古道。緬懷先人篳路藍縷,翻山越嶺的艱辛,凡走過阿朗壹古道的會友,不容錯過這古道第二部曲,邀您共同用雙腳來見證台灣的歷史。
理事長 王志豪
登山隊隊長 宋明政 聯合敬邀
副隊長 黃海靖
100.05.16
報名專線:黃海靖(0935904327)
E-mail:younggod@ms15.hinet.net
報 名 表
姓名 生日 身分證統一編號 連絡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