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2012年元月8日永續讀書會將舉辦觀賞《慕夏大展 — 新藝術.烏托邦》活動,而活動當日為星期日且為展覽尾聲,預測勢必人潮擁擠,現場導覽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今特將本展之結構大綱與部份基本背景資料先提供予會友們,誠請有意進場參觀之會友能預做準備,以利提升觀賞品質。
壹、前言:
一、在民國91年高美館曾經辦了一次名為《布拉格之春—新藝術慕夏特展》,經過了九年,這次再度舉辦《慕夏大展 — 新藝術.烏托邦》,這個展覽是新藝術設計風格重要代表人物慕夏150周年紀念的主要活動之一,展品主要來自慕夏基金會,包羅其畢生重要作品,含油畫創作、素描創作、海報設計、工藝(珠寶)設計、商業設計、攝影等共178件,其中多件已被指定為捷克國寶。2011年為台灣的設計年,慕夏百年前所締造的融合了藝術美學、商業設計與生活形式之新藝術,今年再臨台灣作為亞洲巡迴首展,正是現下各界力求發展跨界文化創意產業之際,最具啟發性的參考典範。
二、『新藝術』:有多「新」?不久不久,約100年而已!西元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是新藝術運動鼎盛時期,涵概範圍廣泛,首度將藝術概念注入生活美學,多元化呈現在繪畫、海報、建築、家具、工藝、設計等各領域,開啟全球性的藝術風潮。它也相對於當時畢卡索的立體派以及野獸派等的所謂藝術主流的作品。身為新藝術最具代表性的慕夏,晚年為祖國所繪製的布拉格市政廳濕壁畫與斯拉夫史詩,可說是走回純藝術性的創作。
三、認識捷克:
1、捷克地屬中歐。東有波蘭,在波蘭的東邊是俄羅斯,北與西邊有德國,南有奧地利與匈牙利,自古以來即為各民族遷移、侵略必經之地。
2、捷克人屬斯拉夫民族,而斯拉夫民族又分東斯拉夫族包括蘇聯和烏克蘭,西斯拉夫族主要是捷克,而南斯拉夫族則分佈於南斯拉夫以及保加利亞除外的巴爾幹半島地區。
3、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結束以前捷克仍受奧匈帝國統治,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於1918年建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但在1939年被德國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8年復國,但之後共產黨奪權,成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4、1968年『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試圖推動自由改革政策,也就是所謂的『布拉格之春』。但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惟恐改革會削弱共產黨的勢力,因此,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在蘇聯的掌控之下處於附庸國的地位,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
5、1989年『天鵝絨革命』:民主自由浪潮促使1989年捷克的民主改革,由哈維爾接替共產黨的胡薩克擔任總統,這次的不流血革命與政權移轉,稱為『天鵝絨革命』,「社會主義」從國名摘除,改名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93年協議以2:1比例分配,分為「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共和國」。
貳、慕夏之生平介紹:
一、慕夏先生是1860年出生於捷克南部摩拉維亞的伊凡尼切(Ivancice)。當時捷克仍受到奧匈帝國哈布士家族統治。
二、慕夏先生的父親曾在皇帝所屬軍隊服務,除役後擔任法庭書記。母親是第二任,早年在維也納擔任貴族的家庭教師,對於文藝、戲劇、美術頗有感受力;因此早年的慕夏對於音樂美術的喜愛,應當出自於母親的影響。小時候慕夏曾進入當地教堂聖樂團,唱頌彌撒,練習小提琴。
三、慕夏11歲進入布爾諾中學,依然延續對音樂的興趣,參加少年聖樂團,可惜四年後變聲被迫退出樂團。此後也因為在校成績不佳而返回家鄉,在法庭擔任書記工作。在法庭擔任書記期間,在法庭記事本上塗鴉,除了描繪裝飾文字外,也畫起被法庭起訴的吉普賽人的家族肖像。因為熱愛繪畫的趨使,他在1877年前往布拉格報考美術學校,結果落榜,被建議「請尋找適合你的工作」。顯然他那無師自通的學習,並無紮實的美術基礎。慕夏面對這次的挫折,反而將目光放得更為遠大。在布拉格期間,他參觀了一些在布拉格的教堂,對於巴洛克風格產生興趣,在1879年決心前往帝都—維也納另謀發展。
四、人生三大貴人:人的一生能遇到一位貴人就算幸運了,慕夏先生一生卻能在不同時期共得到三位貴人的幫助,第一位貴人是從1882年至1889年支助他求學進修的庫恩伯爵。第二個貴人是天后級明星莎拉‧貝恩哈德(Sarah Bernhardt)。第三個貴人是支助慕夏先生完成「斯拉夫史詩」的美籍富商克倫先生。現將較膾炙人口的慕夏先生遇到莎拉‧貝恩哈德(Sarah Bernhardt)的過程簡述如下:
1894 年的平安夜那天,有「女神莎拉」(la divine Sarah) 之稱的天后明星 - 莎拉‧貝恩哈德急電印刷公司要求馬上為新戲《吉絲夢妲》(Gismonda) 定作新海報,當時慕夏為了幫朋友的忙,正窩在樂美喜耶 (Lemercier) 出版社的印刷工作室裡加班校對樣張。由於事出突然,而所有樂美喜耶出版社的正規設計師都已經在休年假,在絕望之餘,印刷廠經理只得向慕夏求救兵。
慕夏設計的《吉絲夢妲》海報,沒想到會為海報史掀起了一場革命。莎拉‧貝恩哈德對這張海報滿意至極,於是與慕夏簽下一紙五年的長期合約,聘請慕夏為她設計舞台佈景、戲服以及海報。此外,香檳省人 (Champenois) 出版社也與慕夏簽下專屬契約,為其創作商業性和裝飾用的海報。從此,委託慕夏設計之各式商業海報訂單如雪片般湧入,因而聲名大噪。
五、1904年初次訪問美國,其後十餘年間超過六次前往美國。1906年慕夏與瑪麗‧謝緹洛娃結婚。1908年聆聽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納作曲《我的祖國》深受感動,因而決心創作《發源地的斯拉夫人》。1909年慕夏返回家鄉,投入布拉格市政廳濕壁畫創作,往後十年裡創作20幅『斯拉夫史詩』,最大尺寸約為6×8公尺。慕夏希望藉由這一系列描繪斯拉夫民族歷史的畫作,使斯拉夫同胞團結一致,並為斯拉夫國家的政治獨立努力。
六、1939年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慕夏是第一個被納粹蓋世太保逮捕的藝術家。後來雖被釋放,但因身體虛弱,同年因肺炎過世。
參、展覽作品之現場分類 - 六大區塊:
一、巴黎發跡的波西米亞人:
在此單元,慕夏先生為莎拉‧貝恩哈德設計的海報作品是觀賞重點,茲將他為莎拉這位貴人所設計海報之故事簡單介紹如下:
1、《吉絲夢妲》(Gismonda):故事是法國劇作家Victonien Sardou的作品,發生在13世紀的雅典,女公爵Gismonda,丈夫去世後成為寡婦,帶著幼子繼承家族遺產,許多人覬覦她的美貌和財產。此時,Gismonda 與青梅竹馬初戀情人意外重逢,卻沒察覺舊情人只是為了金錢。這位壞男人處心積慮想要擺脫Gismonda 的兒子,有一天,趁大家不注意,將小孩推入猛虎群裡,Gismonda 見兒子身陷危險,急得大哭起來,「誰願意解救我的孩子,我就嫁給他。」她對圍觀的群眾說。一個放鷹人不要命的跳進猛虎群,終於救了小男孩。
原本承諾嫁給放鷹人的 Gismonda 因為對方身份低微,一直思索著該怎麼辦?後來決定以「一夜春宵」來代替以身相許的約定。就在夜裡Gismonda前往放鷹人的家「渡春宵」途中,發覺有一行跡鬼祟的人意圖不軌,Gismonda不小心失手殺死了對方,才發現原來是她的青梅竹馬初戀情人,放鷹人知道了這件事就挺身而出替Gismonda頂罪,Gismonda大為感動……,Gismonda最後會信守以身相許的承諾嗎?慕夏在畫裡如何利用象徵性的手法來告訴我們故事的結局。
2、《茶花女》:莎拉‧貝恩哈德曾數度領銜主演小仲馬 (Alexandre Dumas) 的名劇《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這故事透過附慕夏優美的海報,戲劇性地描繪交際花卡蜜兒的愛情悲劇故事,她因肺癆已病入膏肓,寧可與愛人解除締婚的承諾。女主角在一片銀色星海的背景下,弱不禁風地倚欄而立。她最鍾愛的白色山茶花位居要位。一朵花插在髮際,而由命運之手從畫面下方掌握著另一株茶花,那象徵什麼呢?多刺的薔薇纏繞、刺穿心臟,是否隱喻著這齣戲中愛情的…..?
3、慕夏先生為莎拉‧貝恩哈德所設計的海報:《米蒂雅》(Medée)希臘悲劇…..還有莎拉‧貝恩哈德在《羅倫札奇歐》(Lorenzaccio)與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Hamlet)劇中反串男主角的海報……慕夏透過對人物肢體語言的描繪,透露出什麼訊息呢?
二、「慕夏風格」的創立
1、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歐洲新科技起飛,產業革命的效果出現,不再是皇族、貴族獨享的時代,一般百姓生活日趨改善,而當時的巴黎商業發達,也是藝術人文的中心。廣告海報成為當時的視覺文化最顯著的要角。不過,近代設計史上和美術史相互滲透,最後又相互抗衡的風格運動並不太多,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裝飾藝術(Art Deco)和包浩斯是其中的佼佼者。慕夏則是新藝術運動當中最知名的藝術家,當時的法國文化界甚至直接將新藝術稱為「慕夏風格」(Le Style Mucha)。
2、慕夏是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最先將藝術應用於廣告的先行者,也是商業廣告和現代平面設計的先驅。慕夏以的藝術技術和美學思維全面性的顯現在攝影、素描、石版畫、海報、繪畫、珠寶設計、陶藝、雜誌封面、明信片設計、郵戳、標章、餅乾盒……。
三、享譽國際的藝術家
1、隨著20世紀初期的新藝術運動發展,慕夏在巴黎藝術圈內的名聲日異響亮,慕夏在國際藝術界的顯著地位反映於1900年參與巴黎萬國博覽會的設計案。而工作量應接不暇的慕夏出版了《裝飾資料集》,裡面介紹他設計的方法….
2、1904年慕夏初次訪問美國的消息登上報紙頭條,紐約時報形容他為「世界最偉大的裝飾藝術家」。在美國期間很多廠商、明星仍找他設計海報,受歡迎程度不亞於在巴黎,可是那並非慕夏所希望的,因為他心中早已燃起為祖國貢獻的意圖,到美國為的是尋找贊助者能讓他全心投入創作『斯拉夫史詩』,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得到第三個貴人 - 克倫先生的贊助。當1921年五件『斯拉夫史詩』在芝加哥展出時,20萬人絡繹於途,在紐約展出時,40萬人熱烈參觀。
四、深具宗教情懷的慕夏
五、熱愛祖國的慕夏:
六、具哲學家特質的藝術家
肆、結語
一、慕夏的烏托邦:
在這次展覽名稱上冠上了「烏托邦」一詞,烏托邦指的是一種理想國,並非一個真實的國家,而是一個虛構、至美而沒有糾紛的國度。今天烏托邦往往有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它一般用來描寫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會。有時它也被用來描寫今天社會試圖將某些理論實現的嘗試。慕夏晚年反戰的藝術烏托邦展現對於世界的大愛與和平信念,可明顯看出其烏托邦哲人的思維,以及在政治、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中各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二、哈維爾總統的話語:曾來台訪問,於1993年到2002年擔任捷克總統,本人也是作家、詩人、劇作家的哈維爾總統,在高嵩明先生所著【捷克經典】一書的序文這樣說著:
『我相信,捷克和台灣雖然地理位置相距遙遠,文化和文明的根源也不盡相同,但兩個國家之間卻存在著某些關聯或相似點。這些相似點是來自於:一個有著能左右世界之強鄰的小國家國民所展現的心理態度,而這也是他們在面對這強大鄰國時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態度,不管他們喜不喜歡。
這些關聯是一種共同感覺,因為我們的人民都必須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定義和檢視他們的國家文化和文明根源,那是一種即使在壓力籠罩之下也要維護自己身份的抗爭,是反抗與順從之間的衝突。台灣的人們可能已經發現自己正處於這樣的情勢中,而中歐文化和捷克的特色也是在類似的文化和政治環境中發展出來。因此,如果台灣的人們對捷克文化有任何興趣或熟悉感,應該就是潛意識中這種心理態度所衍生的影響。…..』